斗詈
基本解釋
亦作“鬭詈”。斗毆吵罵。《明史·宦官傳一·汪直》:“民間鬭詈雞狗瑣事,輒置重法,人情大擾。”
成語(Idiom):斗詈(dòu lì)
發音(Pronunciation):dòu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相互爭斗、爭辯、爭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斗詈是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其中,“斗”意為爭斗,爭辯,“詈”指責、辱罵。斗詈表示人們爭斗爭辯時使用了激烈的言辭,相互進行責罵和辱罵,形容爭論激烈、言辭激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斗詈常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人之間的激烈爭論、爭斗,多用于貶義。可以用來形容政治、社會等領域中的辯論和爭議,也可以用來形容日常生活中的爭吵和口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斗詈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魯國的宣公想要把國家的政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公孫無知,但公孫無知的弟弟公孫僖卻希望能繼承國家的政權。于是,公孫僖和公孫無知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斗和爭辯,雙方都使用了激烈的言辭進行相互指責和辱罵。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爭斗爭辯的情況,成為了成語“斗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斗詈的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斗詈得非常激烈,爭論了一個下午。
2. 在這次辯論中,兩位候選人斗詈不休,爭得面紅耳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斗詈”分為兩個部分來記憶,其中,“斗”可以聯想到爭斗、爭辯的意思,“詈”可以聯想到責罵、辱罵的意思。可以通過與實際生活中的爭吵、口角等情景聯系起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爭斗、爭辯相關的成語,如“爭鋒相對”、“針鋒相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兩個同學為了一個玩具斗詈起來了。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上,我們班的兩個同學斗詈得非常激烈。
3. 高中生:這個政治辯論節目上,兩位候選人斗詈不休,爭得面紅耳赤。
4. 大學生:在學術討論會上,兩位教授斗詈了一個下午,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