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鞭
基本解釋
(1). 明 代田賦制度。 嘉靖 時于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 萬歷 年間 張居正 執政,推行于全國。見《明史·食貨志二》。 清 代因之。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余聞諸長老云,徭賦之法,蓋莫善於今之一條鞭矣。”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書河南府施志后》:“《明史》言,國初有里甲、均徭、雜汎三等, 嘉靖 時行一條鞭法,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
(2).比喻刪繁就簡,條貫劃一。 清 翟灝 《通俗編·數目》:“按此法(一條鞭法)自 明 季創行,至今不改,而凡事之并繁就簡,世俗亦借以言焉。” 老舍 《女店員》第三幕第五場:“這個上下一條鞭的辦法好!”
成語(Idiom):一條鞭(yī tiáo biān)
發音(Pronunciation):yī tiáo b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種嚴厲的懲罰或監督手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條鞭”源自于古代農村的耕作方式。農民在耕地時,通常會用鞭子驅趕牲畜,以保持牲畜的行進方向和速度。而當農民對待牲畜較為嚴厲時,就會用鞭子進行猛烈的抽打。因此,“一條鞭”成語中的“鞭”指的是農民用來懲罰牲畜的鞭子,象征著一種嚴厲的懲罰或監督手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一條鞭”常用于描述人們對待他人或自己的嚴苛要求、嚴厲懲罰或監督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上級對下級的嚴格要求,家長對子女的嚴厲教育,或者自我要求過高的情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條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農村的耕作場景。農民在耕地時,需要用鞭子驅趕牲畜,以保持牲畜的行進方向和速度。而當農民對待牲畜較為嚴厲時,就會用鞭子進行猛烈的抽打,以達到懲罰或監督的目的。這種嚴厲的懲罰方式逐漸演變成了成語“一條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一條鞭”由三個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自己要求嚴格,總是一條鞭抽打自己。
2. 這個教練對隊員非常嚴厲,總是用一條鞭來監督他們的訓練。
3. 在這個公司里,上司對下屬要求非常嚴格,總是用一條鞭來驅使他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一條鞭”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嚴厲的農民用鞭子抽打牲畜,以達到懲罰或監督的目的,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還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和例句,進一步了解和運用成語“一條鞭”。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一鞭子打醒”,“一鞭子打死”,來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我們的學習要求很高,總是用一條鞭來督促我們。
2. 初中生:父母對我的學習要求很嚴格,總是用一條鞭來監督我。
3. 高中生:老師對我們的考試要求很嚴厲,總是用一條鞭來激勵我們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