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指
成語(Idiom):鳴指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才思敏捷,思維敏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鳴指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鳴”和“指”。鳴指原指彈奏樂器時,指法靈活敏捷,能夠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后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比喻人的才思敏捷,思維敏銳,能夠迅速準確地理解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鳴指常用于形容人的思維敏捷、才智出眾的情況。可以用于贊美某人在解決問題、思考復雜情況時的聰明才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鳴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將軍騎劫列車列傳》中。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衛國將軍騎劫了敵國的列車,敵國派出一位名叫孟嘗君的謀士前來勸降。騎劫列車的將軍對孟嘗君的言辭敏銳地作出了回應,展現了他的才智和決斷力。后來,人們就用“鳴指”來形容這位將軍的聰明才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鳴指一番,讓大家對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這位學者鳴指之間,就能夠準確抓住問題的關鍵。
3. 他的思維敏捷,總是能夠鳴指解決棘手的難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鳴指”與才智敏捷的形象聯系起來,例如想象一個人在彈奏樂器時指法非常靈活,發出悅耳的聲音,這樣就能夠記住“鳴指”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才智、智慧相關的成語,例如“才高八斗”、“智勇雙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數學比賽中鳴指解答了所有的題目。
2. 初中生:她的思維敏捷,總能鳴指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3. 高中生:他的演講能夠鳴指點出社會問題的癥結,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4. 大學生:在辯論比賽中,他鳴指提出了一系列有力的論據,贏得了比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