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者
基本解釋
近來。《陳書·宣帝紀》:“古者反噬叛逆,盡族誅夷……比者所戮止在一身。” 宋 李綱 《論水便宜六事奏狀》:“臣比者嘗獻愚計,伏蒙圣慈寬假,未賜斧鉞之誅。”《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圣六年》:“古者刑平國,用中典,而比者以敕處罪,多重於律。”《清史稿·世祖紀二》:“比者皇太后圣躬違和,朕夙夜憂懼。賴荷天眷,今已大安。”
成語(Idiom):比者
發音(Pronunciation):bǐ z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得上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與某人或某物相比,能夠媲美或超越其水平或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能夠與其他人或物相比擬,達到同樣的水平或能力。常用于贊美或稱贊某人或某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者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孟嘗君聰明智慧,才智過人,他的智謀和才能常常使他能夠與其他國家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相比擬。因此,人們常常用“比者”來形容那些能夠與其他人或事物相比擬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者是由“比”和“者”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比”表示比較,比擬;“者”表示人或事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華和努力使他成為了比者。
2. 這個項目的成果堪稱比者。
3. 她的美貌和智慧令人難以找到比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比者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孟嘗君的故事聯系起來。想象孟嘗君的智謀和才能,他能夠與其他政治家和軍事家相比擬,并用“比者”來形容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成語“比者”相關的成語,如“無與倫比”、“勝過一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畫畫技術比者都好。
2. 初中生(13-15歲):這部電影的特效可謂比者皆弗及。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音樂才華比者都出類拔萃。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個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比者任何其他研究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