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
基本解釋
(1).指腦袋。 宋 劉克莊 《念奴嬌》詞:“顏髮俱非,頭皮猶在,勝捉來官里。”《二刻拍案驚奇》卷七:“今日捉將官去,這回頭皮送了。”參見“ 老頭皮 ”。
(2).頭頂及其周圍的皮膚。 郁達夫 《遲桂花》:“ 則生 抓著頭皮,臉上露出了一臉為難的神氣。”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心》十七:“‘吚呀,不是不肯說,實是無可說。’ 杜振宇 搔著頭皮回答。”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環》九:“欠賬總額是620元。我頓感頭皮麻嗖嗖的!”
(3).頭皮表面脫落下來的碎屑。
(4).猶情面,面子。《紅樓夢》第六十回:“我們的頭皮兒薄,比不得你們。”
英文翻譯
1.(頭上的皮膚) scalp; epicranium
2.(頭皮屑) dandruff; scurf
成語(Idiom):頭皮(tóu pí)
發音(Pronunciation):tóu p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頭部的皮膚。也常用來形容人因為緊張、害怕等而感到頭皮發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的頭部皮膚,也是人體最外層的皮膚。當人感到緊張、害怕、擔心等情緒時,往往會出現頭皮發麻的感覺。因此,“頭皮”在成語中常用來形容人的緊張、害怕等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見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人的緊張、害怕等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暫無相關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頭皮是一個名詞,常用于形容詞前面,表示人的緊張、害怕等情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聽到突然的巨響,頭皮一陣發麻。
2. 在面試的時候,她感到頭皮發麻,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自己在面對緊張的情況時,感到頭皮發麻的情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情緒相關的成語,比如“心慌手抖”、“膽小如鼠”等,來擴展對情緒表達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3-6歲):我看到大狗的時候,頭皮發麻,好害怕。
2. 小學生(7-12歲):考試的時候,我緊張得頭皮發麻,一點都做不好。
3. 中學生(13-18歲):站在講臺上演講時,我感到頭皮發麻,但我還是堅持下去了。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面試的時候,我感到頭皮發麻,但我還是努力表現出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