擗撥
成語(Idiom):擗撥(pī bō)
發音(Pronunciation):pī b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擗撥指挑撥離間、挑撥是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擗撥是由動詞“擗”和動詞“撥”組成的成語,意思是用言語或行動挑撥離間,制造紛爭,使關系緊張甚至破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擗撥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挑起爭端,破壞和諧的關系。可以用于描述個人之間的紛爭,也可以用于描述國家間或團體間的矛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擗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位智者名叫孔子。據說,孔子的學生中有一位名叫子貢的人,他喜歡在師兄弟之間挑撥離間,制造紛爭。孔子對此非常不滿,于是用擗撥這個成語來形容子貢的行為,警示人們不要搞破壞和諧的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擗撥的結構是由兩個動詞組成的,形象地描繪了挑撥離間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擗撥我們之間的關系,讓我們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中。
2. 這個小人利用謠言擗撥了兩個好朋友的關系,讓他們不再信任彼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擗撥”聯想成一個人在用手指挑撥別人的關系,制造紛爭和矛盾,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擗撥的故事和相關的成語,如“擗踴撥亂”、“擗蔡撥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擗撥了我的朋友和我之間的關系,讓我們不再和好了。
2. 初中生(13-15歲):有些同學經常擗撥班級里的氣氛,制造紛爭。
3. 高中生(16-18歲):他利用社交媒體擗撥了兩個好朋友之間的友誼,讓他們變得互相猜疑。
4. 大學生(19-22歲):政治上的一些人常常利用擗撥來制造社會矛盾,達到個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