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服
基本解釋
舊時官吏的制服。《左傳·閔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晉 杜預 注:“偏衣,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紀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四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滸傳》第九十回:“ 宋江 、 盧俊義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 許地山 《女兒心》一:“﹝兩夫婦﹞表告了 滿洲 諸帝之靈,才退入內堂,把公服換下來。”
公服(gōng fú)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共事務、公共服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服是由“公”和“服”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公”代表公共的意思,“服”表示服務。公服指的是為公眾提供的服務,包括政府部門的各種行政服務、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服一詞常用于描述政府部門、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領域。可以用來指代政府機構提供的各種服務,例如教育、醫療、交通、環境保護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服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官員被認為是為百姓服務的人,因此被稱為“公服”。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服的概念逐漸擴展到了各個領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服是一個形容詞和名詞的組合,用來形容公共服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醫療等公服領域的投入。
2. 公服事業是一個關乎民生的重要領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服”這個詞語與“公共服務”聯系起來,將其定義為為公眾提供的服務。可以通過反復閱讀和使用該詞語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公共服務的相關知識,包括政府部門的職責和公共設施的建設等。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政策法規,如公共服務法、行政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公服活動,為社區做貢獻。
2. 初中生: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公服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
3. 高中生:公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參與各種公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