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卑躬屈節
發音(Pronunciation):bēi gōng qū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卑賤低下,屈服于權勢之下,喪失尊嚴和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卑躬屈節是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權勢或壓迫時,為了保全自身利益而屈服、低頭的行為。這種行為代表了對自尊、自由和尊嚴的放棄,是一種自我屈辱的表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在權力或壓迫面前怯懦,不敢爭取自己權益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在某種情況下為了獲得利益而屈服于他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齊國大夫季孫遂因為不愿屈服于權臣士鞅,選擇了離開齊國。他的妻子孟母則對他說:“卑躬屈節,以奉公室,人雖吾黨,不得為先。”意思是說,雖然我們不屬于權臣一派,但也不能屈服于他們,放棄自己的尊嚴。這個故事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卑躬屈節地向上司道歉。
2. 她寧愿辭去高薪工作,也不愿卑躬屈節地忍受不公平對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分解為“卑躬”和“屈節”,卑躬指低頭、屈服,屈節指放棄尊嚴。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低頭、屈服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卑躬屈膝”、“屈尊就卑”等,了解更多與屈服、屈辱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愿意卑躬屈節地跟著別人做壞事。
2. 初中生:她寧愿失敗也不愿卑躬屈節地作弊。
3. 高中生: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為了獲得利益而卑躬屈節,喪失了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