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茅塞頓開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sè dùn k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忽然開竅,豁然明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茅塞,古代祭祀時用的茅草塞在門前以示虔誠。頓開,突然打開。茅塞頓開形容原來迷惑不解的事情,突然間豁然開朗,一切都明白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突然間明白事理或恍然大悟的情況。通常用于表達對某個問題、困惑或疑惑的解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宋代文學家辛棄疾在一次講學中,有位學生對一個問題困惑已久,無法理解。辛棄疾用了一個寓言故事解釋了這個問題,學生聽后茅塞頓開,豁然明白。后來,人們就用“茅塞頓開”來形容突然間明白事理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茅塞頓開的結構是“名詞+動詞+副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老師的解釋,他終于茅塞頓開,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2.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感覺茅塞頓開,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茅塞頓開的發音“茅色頓開”,將茅草塞在門前的形象與突然間明白的感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茅塞頓開的反義詞“茫然不解”,以及與茅塞頓開意義相近的成語,如豁然開朗、恍然大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做了很多練習題,終于茅塞頓開,明白了怎么做了。
2. 初中生:我讀了一本哲學書,茅塞頓開,對世界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高中生:經過老師的引導,我茅塞頓開,明白了自己的未來規劃應該怎么做。
4. 大學生:在實踐中遇到了困難,經過反思,我茅塞頓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