諍論
諍論(zhēng lùn)
發音:zhēng lùn
基本含義:指直言不諱地辯論或發表意見,表達真實的觀點,不畏權勢和壓力。
詳細解釋:諍論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諍”意為真實、直接,第二個字“論”意為辯論、討論。合在一起指的是真實而直接地辯論或發表意見。這個成語強調堅持真理和正義,不畏權勢和壓力,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使用場景:這個成語常用于表達對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進行批評和辯論的情況。可以用于討論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學術問題等各個領域。
故事起源:《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齊國內亂,國君昭公被權臣管仲控制。有一天,昭公在宴會上問眾臣:“我為什么不聽你們的意見?”眾臣都保持沉默,只有一個叫子產的臣子站了出來,勇敢地說出了真實的意見。他的諍論讓昭公深受觸動,從此開始改變政策。
成語結構:動賓結構,由“諍”和“論”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
1. 他總是勇于諍論,敢于說出真實的觀點。
2. 在這個會議上,大家積極發表諍論,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記憶技巧:可以將“諍論”拆分成兩個部分來記憶。首先,記住“諍”的意思是真實、直接,然后記住“論”的意思是辯論、討論。將兩個字的意思結合起來,就能理解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諍論”相關的成語,如“言辭犀利”、“直言不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開展了一次諍論會,大家都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
2. 初中生:我在社交媒體上諍論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同。
3. 高中生:老師鼓勵我們諍論教材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
4. 大學生:在學術討論會上,我們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諍論,推動了研究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