掯子
成語(Idiom):掯子
發(fā)音(Pronunciation):kèn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手指掐住鼻子,使氣無法流通,比喻阻塞或封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掯子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掯”是指用手指掐住鼻子,第二個字“子”是名詞后綴。掯子的意思是用手捂住鼻子,使氣無法流通,比喻阻塞或封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掯子一詞主要用于比喻阻塞或封鎖,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情況。比如,我們可以說“信息被掯子住了”,意思是信息被封鎖或無法傳播。又如,“掯子政策”指的是某種政策對于發(fā)展產(chǎn)生了阻礙或不利的影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掯子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可以通過成語的字義來推測其起源。由于掯子是用來阻塞或封鎖的動作,因此可以想象,在古代,人們可能會用手捂住對方的鼻子,以阻止對方呼吸,從而達到控制或限制對方的目的。這種行為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被賦予了象征意義,逐漸演變成了掯子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掯子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第一個字“掯”是動詞,第二個字“子”是名詞后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的交通堵塞得像是被掯子住了一樣,幾乎無法通行。
2. 他一直在掯子我們的計劃,讓我們無法順利推進。
3. 這種掯子政策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掯子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用手捂住鼻子,使氣無法流通,從而形成了一個阻塞的場景。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lián)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掯子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對于掯子的理解和應用。比如,“掯手不及”指的是防備不及,被突然的事件或情況所困擾;“掯耳不及”指的是聽到突然的消息或意外的事情,使人措手不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看到一個人用手掯子住了自己的鼻子,好好笑啊!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政策就像是對我們的發(fā)展掯子,讓我們無法前進。
3. 高中生(16-18歲):信息被掯子住了,我們需要找到其他途徑來獲取最新的資訊。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行為就像是一個掯子,無法讓我們展開進一步的合作。
5. 成年人:這個項目遇到了很多阻礙,就像是被掯子住了一樣,我們需要找到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