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忝
基本解釋
不玷辱;不羞愧。《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舊服,無忝祖考。” 孔 傳:“無辱累祖考之道。”《漢書·韋玄成傳》:“於戲后人,惟肅惟栗。無忝顯祖,以蕃 漢 室。”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爾惟奉若天道,以康四海……無忝我 高祖 、 太宗 之休命。” 明 胡應麟 《詩藪·唐上》:“ 伯禽 二女妻野人,當道欲為易婚,不愿,而以厥祖遺言,俾卜葬青山,以成先志,亦無忝也。”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只要我行權市義心無忝,怕甚么矯制開倉蹟可疑。”
成語(Idiom):無忝
發音(Pronunciation):wú t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羞恥心或愧疚感,坦然無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沒有任何可指責的地方,毫無愧疚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行高尚,行為光明磊落,毫無可指責之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無忝”出自《論語·子罕第十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其中“賢賢易色”一句,意思是一個有才德的人容易受到誘惑,但他能夠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誘惑,不為名利所動,這樣的人是無愧于心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無忝于心。
2. 他是一個無忝的人,從不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忝”與“無愧”進行聯想,兩者意思相近,都表示沒有羞恥心或愧疚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高尚品德相關的成語,如“忠誠”、“廉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無忝的好同學,從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她是一個無忝的學生,每次考試都認真復習。
3. 高中生:他是一個無忝的領導,從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4. 大學生:她是一個無忝的志愿者,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5. 成年人:他是一個無忝的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并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