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書
泥書(ní shū)
發音:ní shū
基本含義:指書寫的字跡潦草、模糊不清。
詳細解釋:泥書一詞源于古代,形容字跡潦草、模糊不清,無法辨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書寫不工整、字跡模糊的情況。泥書也可以比喻文章或作品的質量低劣、文字表達不清楚。
使用場景:泥書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來形容書寫不工整、字跡模糊的情況。比如,當你看到別人的字寫得潦草不清的時候,可以使用泥書來形容。另外,當你看到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表達不清楚、質量低劣時,也可以使用泥書來形容。
故事起源:泥書最早見于《魏書·卷四十九·崔浩傳》中的記載:“崔公字季卿,少善泥書,每以書示人,人不能辨認。”這個故事是說崔浩寫字潦草不清,別人看不懂他寫的字。因此,泥書成為了形容字跡潦草、模糊不清的成語。
成語結構:泥書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泥”和“書”兩個詞組成。
例句:
1. 他的字寫得太泥書了,簡直看不懂。
2. 這篇文章寫得太泥書了,沒有邏輯,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
記憶技巧:記憶泥書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寫字時,因為手抖或者急于寫完,導致字跡潦草不清,就像用泥巴寫的一樣。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泥書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書寫相關的成語,比如“字跡模糊”、“字跡工整”等等。這樣可以擴展你的詞匯量,提高你的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字寫得太泥書了,老師都看不清楚。
2. 初中生:他的作業寫得太泥書了,一點都不認真。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結構太泥書了,完全沒有邏輯。
4. 大學生:他的論文寫得太泥書了,根本無法理解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