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訟
基本解釋
民眾的訴訟事宜。《周禮·秋官·司寇》:“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后聽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民訟邊備,一切廢弛。”
成語(Idiom):民訟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s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間的訴訟,即民眾之間的糾紛和爭議需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訟是由“民”和“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民眾,即普通人民;“訟”指的是訴訟,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民訟表示民眾之間的糾紛需要通過司法機構進行解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訟常用于描述普通民眾之間的訴訟糾紛,特別是指需要通過法律程序解決的案件。它可以用于討論社會正義、法律保護以及民眾權益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訟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國,民眾之間的糾紛需要通過法庭進行解決。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普通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受到保護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第一個字“民”和第二個字“訟”都是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爭議已經升級到了民訟的階段。
2. 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他不得不進行一場艱難的民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民訟”這個成語:
1. 將“民”字聯想為普通人民,將“訟”字聯想為訴訟。
2. 可以將“民訟”這個成語與“民眾之間的訴訟”進行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民訟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司法機構以及民間糾紛解決方式等相關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兩個同學因為玩具發生爭執,最后不得不進行民訟。
2. 初中生:在法治教育課上,老師講解了民訟的流程和重要性。
3. 高中生:通過參觀法院,我們深入了解了民訟的實際操作和司法原則。
4. 大學生:在法學課上,我們討論了民訟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