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痰迷心竅(tán mí xīn qiào)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án mí xīn q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思維遲鈍,不靈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痰,指人體內(nèi)的一種黏液物質(zhì);迷,指迷糊,困惑;心竅,指心靈思維的通道。痰迷心竅形容人的思維遲鈍,不靈活,常常迷失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理清思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思維遲鈍、反應遲鈍、思路不清晰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或者思考時思路不清晰,迷茫困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昭公問左丘明:“我想請你為我分析一下秦國和晉國的關系。”左丘明卻遲遲沒有回答,昭公問他為什么遲遲不答,左丘明回答說:“我被痰迷住了心竅。”從此,痰迷心竅成為形容思維遲鈍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三個詞組成,分別是“痰”、“迷”和“心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思維敏捷,但今天卻痰迷心竅,毫無頭緒。
2. 老師講解得很清楚,可是他還是痰迷心竅,沒有聽明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腦袋里充滿了黏黏的痰,導致思維遲鈍,無法靈活運用。這樣的形象記憶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思維遲鈍的成語,如“囊中羞澀”、“一竅不通”等。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些提高思維靈活性的方法,如閱讀、思維導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做作業(yè)的時候總是痰迷心竅,經(jīng)常搞錯題目。
2. 初中生:他雖然聰明,但有時候也會痰迷心竅,做事不夠果斷。
3. 高中生:考試前他緊張得痰迷心竅,連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