獰鱗
成語(Idiom):獰鱗(níng lín)
發音(Pronunciation):níng l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兇惡猙獰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獰鱗一詞來源于《莊子·秋水》:“秋水為獰鱗,既成鱗,乃化為鳥。”形容秋水中的倒影像兇狠的鱗片,但一旦成鱗,就會化為鳥飛走。這個成語比喻兇惡的外表實際上并不可怕,往往只是一時的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外表兇惡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人的面容、動物的外貌或行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秋水》中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臉上掛著獰鱗之色,讓人不寒而栗。
2. 那只狼狽逃竄的狼,獰鱗外露,令人膽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獰鱗形容為兇惡的魚鱗,然后想象它們化作了鳥飛走,表示外表兇惡實際上并不可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有關莊子的作品,深入理解獰鱗一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山上的老虎長著獰鱗,但是它們并不會傷害人類。
初中生:他的眼神獰鱗畢露,讓人感到非常恐懼。
高中生:這個電影中的反派角色獰鱗外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