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隱
基本解釋
民眾的痛苦。《國語·周語上》:“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韋昭 注:“隱,痛也。”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振民隱,脩國章。” 清 姚鼐 《圣駕南巡賦》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東南之幽阻,懼民隱之不聞。”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日報》:“太史采風,行人問俗,所以求通民隱達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成語(Idiom):民隱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因害怕、恐懼而隱匿起來,不敢聲張或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隱是由“民”和“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它形容人民在某種壓迫或恐懼下,對自己的意見和感受進行隱瞞和隱藏。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政治壓力、社會不公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民隱強調了人們因為害怕而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社會或政治環境下人們的沉默和退縮。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害怕追求正義和自由的人,也可以用來描述某個時期或某個群體普遍存在的沉默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隱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在古代,人們常常因為政治壓力而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民在權力壓迫下的無聲抗議和沉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隱是一個形容詞+動詞的結構,形容詞“民”表示人民,動詞“隱”表示隱藏、隱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那個政治動蕩的時期,人們普遍民隱,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
2. 他在社交場合總是民隱,不敢發表自己真實的看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民隱”與“人民隱瞞”進行聯想,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歷史中的一些重要時期,如文化大革命和封建社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民隱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班級里民隱了我的新玩具,怕被同學們搶走。
初中生:他因為害怕被嘲笑而民隱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愛。
高中生:在當前社會問題嚴重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民隱,不敢公開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