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賢
基本解釋
◎ 圣賢 shèngxián
[sage]圣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sages and men of virtue
詳細解釋
(1).圣人和賢人的合稱。亦泛稱道德才智杰出者。《易·鼎》:“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圣賢。”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序致》:“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 唐 韓愈 《重答張籍書》:“吾子不以 愈 無似,意欲推而納諸圣賢之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清 秋瑾 《同胞苦》歌:“手提白刃覓民賊,捨身救民是圣賢。” 老舍 《駱駝祥子》七:“他一向沒遇到過像 曹先生 這樣的人,所以他把這個人看成圣賢。”
(2).圣君和賢臣的合稱。 唐 韓愈 《進學解》:“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 宋 王得臣 《麈史·國政》:“然 萊公 非賴 章圣 淵謀神斷,先發於中,而獨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圣賢相濟,嗚呼盛矣!” 清 龔煒 《巢林筆談續編》卷上:“圣賢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載下感激欲涕也。”
(3).泛稱神、仙、佛、菩薩等。《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如生如滅理皆明,無相無為法不二,圣賢 彌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記。”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數了羅漢,參了菩薩,拜了圣賢。” 明 沉鯨 《雙珠記·真武靈應》:“空中果有圣賢,猛可地威靈宣現,云霄旋轉,推移路一千。”《天地會詩歌選·<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為尊長,六拜六祖六圣賢。”
(4).清酒與濁酒的并稱。亦泛指酒。 唐 白居易 《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九醖備圣賢,八珍窮水陸。” 宋 蘇轍 《九日陰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諸子》詩之三:“庭菊兼黃白,村醪雜圣賢。” 金 麻革 《題李氏寓酒軒》:“我亦頗解飲,圣賢時一中。” 清 錢謙益 《采花釀酒歌示河東君》:“請從酒國徵譜牒,為爾羅縷辨圣賢。” 清 方文 《飲梅周文秋莊》詩之二:“有酒頻斟酌,何論圣與賢。”參見“ 圣人 ”。
成語(Idiom):圣賢
發音(Pronunciation):shèng x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圣賢一詞由“圣”和“賢”兩個字組成。其中,“圣”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崇高道德修養的人,代表著道德的典范和楷模;“賢”指的是具有卓越才能、卓越智慧的人,代表著智慧和才能的典范。因此,圣賢一詞指的是既具有高尚品德又具有卓越才能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圣賢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在道德品質和智慧才能方面都達到了極高水平的人。可以用來形容歷史上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等。也可以用來形容身邊的值得尊敬和學習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圣賢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在古代中國,人們對于道德修養和智慧才能的追求非常重視,將具有這些品質的人視為圣賢。這一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圣賢一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圣”和“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當今社會的一位圣賢,為人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 這位科學家不僅在學術上有很高造詣,而且為人謙虛謹慎,真可謂是一位圣賢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圣賢”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具有高尚品德、智慧才能超群的人站在高山之巔,成為了圣賢的典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圣賢一詞的同時,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了解古代圣賢的思想和成就。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賢妻良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位圣賢,為社會做出貢獻。
2. 初中生:他的學習成績優秀,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社會實踐經驗,可以說是一位圣賢了。
3. 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圣賢為榜樣,不僅要追求學業的成功,還要培養自己的品德修養。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成為一位全面發展的圣賢,不僅要有學術上的造詣,還要注重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