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書
成語(Idiom):蹄書
發音(Pronunciation):tí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書寫不端正、潦草,字跡模糊、不清楚的書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蹄書一詞源自于古代書法家褚遂良的故事。褚遂良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技藝非常高超。有一次,他寫了一本書,字跡非常潦草,字形模糊不清,被人稱為“蹄書”。因此,“蹄書”成為形容書寫不端正、字跡模糊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書寫潦草、字跡難以辨認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寫字不認真、不仔細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字跡潦草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字寫得太蹄書了,連我這個老花眼都看不清楚。
2. 這本書的字跡模糊不清,簡直就是一本蹄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一個人寫字的時候,手腳不協調,寫出來的字就像是蹄子一樣潦草不清楚,從而記住“蹄書”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褚遂良的書法藝術,了解他在唐代書法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字寫得那么蹄書,老師都看不清楚。
初中生:他的作業寫得真是蹄書,一點都不認真。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字跡潦草不清楚,簡直就像是一本蹄書。
大學生:這篇論文的排版和字跡都太蹄書了,需要重新整理。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