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布衣
基本解釋
(1).借指平民。 晉 諸葛長民 ,有武功,歷官顯要。曾督 青 揚 二州諸軍事,領(lǐng) 青州 刺史,又領(lǐng) 晉陵 太守,鎮(zhèn) 丹徒 。 長民 驕縱貪侈,不恤政事,所在殘虐,為百姓所苦。常懼 劉裕 繩之以法,乃嘆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履機危。今日欲為 丹徒 布衣,豈可得也!”后果為 劉裕 所殺。見《晉書·諸葛長民傳》。
(2).指 南朝 宋 劉穆之 。 穆之 東莞 莒 (今 山東莒縣 )人,世居 京口 ( 丹徒 ),少時家貧,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飽求檳榔,其妻兄弟戲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須此?”及 穆之 為 丹陽 尹,召妻兄弟飲,至醉飽,令廚人以金盤盛檳榔一斛進之。見《南史·劉穆之傳》。后以指貧困未遇之士。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詩之二:“ 丹徒 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 宋 黃庭堅 《次韻胡彥明同年》:“誰料 丹徒 布衣侶,今朝忽有酒如川。” 宋 陸游 《夜從父老飲酒村店作》詩:“ 丹徒 布衣有籌略,漁陽突騎莫枝梧。”
成語(Idiom):丹徒布衣
發(fā)音(Pronunciation):dān tú bù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民百姓,也指不事生產(chǎn)的官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丹徒,指江蘇揚州市丹徒區(q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布匹產(chǎn)地;布衣,指穿著布料制成的衣服。這個成語比喻不事生產(chǎn)的官吏或平民百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知享樂而不肯努力工作的人,或者形容某些官員貪污腐敗、不為人民服務(wù)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丹徒區(qū)是中國著名的布匹產(chǎn)地,布匹被稱為“丹徒布”。而穿著布料制成的衣服則稱為“布衣”。由于丹徒布衣的質(zhì)地較為樸素,所以成語“丹徒布衣”用來形容不事生產(chǎn)的官吏或平民百姓。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那個官員整天只知道享樂,完全是個丹徒布衣。
2. 他一直過著丹徒布衣的生活,沒有任何進取心。
3. 這個國家的官員大多數(shù)都是丹徒布衣,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為民眾著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丹徒布衣的發(fā)音“dān tú bù yī”與“單途不易”進行聯(lián)想,表示這種人只走一條路不容易改變,只知道享樂不肯努力工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國古代布匹產(chǎn)地和古代官吏的相關(guān)知識,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階級和官僚體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告訴我,如果我不好好學習,將來可能只能做丹徒布衣。
2. 初中生:他從小就懶惰,不肯努力學習,注定將來只能過丹徒布衣的生活。
3. 高中生:那個官員貪污受賄,只顧自己享樂,完全是個丹徒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