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散
基本解釋
亦作“冗散”。1.閑散,無固定職守。《后漢書·蔡邕傳》:“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yōu)美,不宜處之冗散。”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及既得之,終不能拔,或納讒而誅之,或放之乎冗散。” 宋 陸游 《辭免賜出身狀》:“欲望敷奏,特賜追寢,以安冗散之分。” 明 王世貞 《辛日之郊外小飲河亭即事》詩:“所欣居冗散,況此樂游年。”
(2).指閑散的人。 明 文徵明 《送周君振之宰高安敘》:“鄉(xiāng)貢率起自冗散,其得邑往往鄙小。”
(3).疲沓渙散。《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六年》:“兵在精不在眾,宂散坐食,非計也。”
(4).謂文章拖沓松散。 明 唐順之 《答王南江提學書》:“今往近作數(shù)篇,宂散無可采。”
成語(Idiom):宂散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íng s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分散離去,不再聚集在一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散是由“宂”和“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宂,讀音為míng,意為聚集在一起;散,讀音為sàn,意為分散離去。宂散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原本聚集在一起的狀態(tài)被打破,各自分散離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宂散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某種原因下離開原本的聚集地,各自散開的情景。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離開會議、聚會、集會等場合,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解散團隊、離開集體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散這個成語起源于《莊子·外物》:“有鳥翱翔者,有魚游者,有獸游者,有人宂散者。”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種生物各自活動的場景,其中的“人宂散者”就是指人們分散離去。后來,人們將“人宂散者”簡化為“宂散”,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會議結束后,與會人員紛紛宂散回家。
2. 演出結束后,觀眾們宂散了,只剩下一片空蕩蕩的劇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宂散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突然被一個力量分散開來,各自離去的場景。這樣的聯(lián)想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分散離去相關的成語,例如“四散奔逃”、“瓦解離散”等,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課間鈴一響,同學們宂散去操場玩耍。
2. 初中生:比賽結束后,隊員們宂散回各自的更衣室。
3. 高中生:畢業(yè)典禮結束后,同學們宂散回各自的家鄉(xiāng)。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宂散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