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荒
成語(Idiom):草荒
發音(Pronunciation):cǎo 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長期不耕種而導致土地荒蕪,無法生長植物的現象。也用來比喻某種資源的匱乏或浪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草荒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文為“民以草荒”,意思是指人民因為長期不耕種,導致土地荒蕪無法種植作物。后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形容資源匱乏或浪費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自然災害、資源緊缺、經濟衰退等情況。也可用于批評某種行為的不負責任或不合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古代有一位農夫懶散好逸惡勞,長期不耕種田地,導致土地荒蕪無法生長植物。他的鄰居因此向他指責,說他是“草荒”之人,形容他的行為不負責任。后來,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用來比喻某種資源的匱乏或浪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片土地已經草荒了,需要重新耕種。
2. 這個地區由于長期的戰亂,已經陷入了資源草荒的狀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草地荒蕪”的情景,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農業發展、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由于大家都不愛護環境,我們學校的草地變得草荒了。
2. 初中生:由于長時間的戰亂,這個國家已經陷入了資源草荒的困境。
3. 高中生: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很多人失業,社會上出現了資源草荒的現象。
4. 大學生:我們應該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避免資源的草荒現象的發生。
5. 成人: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以避免土地的草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