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大覺山
發音(Pronunciation):dà jué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智慧或見識高深廣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覺山出自佛教典籍《妙法蓮華經》,原意為佛陀所居的地方,后來引申為人的智慧或見識高深廣博。這個成語意味著一個人的智慧像大覺山一樣高大,廣闊無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智慧、見識非常高超,學識淵博。可以用來贊美有學問、有見地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妙法蓮華經》是佛教經典之一,其中描述了佛陀在大覺山上講授法義的場景。因此,大覺山成為了佛陀所居之地的象征,后來被引申為人的智慧和見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大覺山般的學者,對各個領域都非常了解。
2. 她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可以說是一個大覺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覺山”想象成一個巨大的山峰,代表著智慧和見識的廣博。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系在一起,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佛教文化和佛經中的其他成語和典故,以加深對大覺山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讀了很多書,知識很多,真是個大覺山。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的知識面非常廣,我們都稱他為大覺山。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見識非常獨到,可以說是一個大覺山。
4. 大學生及以上:他的學識淵博,可以說是一座大覺山,我們都很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