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綬
基本解釋
指高官顯貴。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 張齊賢 ﹞日與故舊乘小車,攜觴游釣。榜於門曰:老夫已毀裂軒冕,或公綬垂訪,不敢拜見。”
成語(Idiom):公綬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zh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綬是指官員的衣帶,用來比喻官員的權力和地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綬一詞源自古代官員的服飾,衣帶是官員身份的象征。公綬成語比喻官員的權力和地位,強調了官員身份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綬一詞多用于描述官員的權力和地位,可以用于政治、社會等相關話題。在討論官員的職位和身份時,可以使用公綬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綬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古代官員的服飾中,衣帶是官員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們權力的象征。因此,公綬成語就是通過官員的衣帶來比喻官員的權力和地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綬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公”,第二個字是“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手握公綬,權傾一方。
2. 這位官員失去了公綬,地位一落千丈。
3. 公綬在手,天下我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公綬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官員手持著一條華麗的衣帶,這條衣帶象征著他的權力和地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官制和官員的服飾,了解更多關于官員權力和地位的相關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老師是我們班的公綬,我們要聽她的話。
2. 小學生:爸爸是一個重要的公綬,他在政府工作。
3. 初中生:公綬在手,權力無邊,但也要為人民服務。
4. 高中生:政府官員手握公綬,要為國家的發展負責任。
5. 大學生:公綬不僅象征權力,也代表著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