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口雕刻
基本解釋
木刻藝術的一種。在木的橫截面上雕刻。 魯迅 《集外集拾遺·<近代木刻選集>(2)小引》:“同是柘木,因鋸法兩樣,而所得的板片,也就不同。順木紋直鋸,如箱板或桌面板的是一種,將木紋橫斷,如砧板的又是一種。前一種較柔,雕刻之際,可以揮鑿自如,但不宜于細密,倘細,是很容易碎裂的。后一種是木絲之端,攢聚起來的板片,所以堅,宜于刻細,這便是‘木口雕刻’……和這相對,在箱板式的板片上所刻的,則謂之‘木面雕刻’。” 魯迅 《集外集拾遺·<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一七七一年,﹝ 英國 ﹞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謂‘白線雕版法’而出現的,是 畢維克 。這新法進入 歐洲 大陸,又成了木刻復興的動機。”
成語(Idiom):木口雕刻
發音(Pronunciation):mù kǒu diāo k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或文章簡練有力,言辭精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口雕刻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其中的“木口”指木工雕刻時刀口的清晰,而“雕刻”則表示精細的雕刻工藝。這個成語形容說話或文章簡練有力,言辭精練,不啰嗦冗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口才或寫作技巧出色,能夠用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藝術。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卷十四·楊震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演說家楊震有言辭精練,簡潔有力,如木工雕刻一般,故人稱之為‘木口雕刻’”。據說,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演說家,他的演講風格簡潔有力,讓人印象深刻,因此被比喻為木工雕刻一般精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木口”和“雕刻”兩個詞組成,形象地比喻了言辭簡練有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簡練有力,真是一位木口雕刻的說話人。
2. 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言之有物,簡直是一篇木口雕刻的佳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木工正在雕刻一件精美的木頭作品,刀口清晰,沒有多余的痕跡。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言辭精練有關的成語,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等,可以擴大詞匯量,提高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講解簡單明了,就像木口雕刻一樣,讓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2. 初中生:他的演講雖然不長,但能夠抓住重點,簡潔有力,真是一位木口雕刻的演說家。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語言簡練有力,每個詞都恰到好處,真是一篇木口雕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