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赤
成語(Idiom):足赤
發音(Pronunciation):zú c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赤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赤腳行走,不穿鞋襪。形容非常貧窮,沒有鞋襪可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生活貧困、衣食無著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九年》中有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魯國的孔子在一次會晤中看到了一個足赤而來的人,孔子深感慚愧,因為他自己穿著齊全卻無法做到心無掛礙地行走。于是,孔子決定割下自己的腳趾,以示對那位足赤而來的人的敬意。這個成語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語為“足赤”,其中“足”表示腳,赤”表示赤裸。整個成語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境貧困,經常足赤而行。
2. 在農村,孩子們常常足赤奔跑在田野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光著腳走路的形象,將“足赤”與赤腳的意象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貧困、生活困境相關的成語,如“窮途末路”、“衣不蔽體”等,以拓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家很窮,每天都足赤上學。
初中生:那個乞丐足赤行走,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高中生:足赤的人,不一定是貧窮的,也可以是為了追求自由而舍棄物質束縛的象征。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