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
基本解釋
(1).三種品德。隨文而異。《書·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孔穎達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張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剛克,言剛強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國語·晉語四》:“ 晉 公子善人也,而 衛 親也,君不禮焉,棄三德矣?!?韋昭 注:“三德,謂禮賓、親親、善善也。” 宋 秦觀 《辯士》:“所謂辯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機而利口者不與焉。蓋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達禮義形器之變,旁通幽明時物之所宜者,識也。窘之而益出,費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亂,壓之以重而不懾者,才也。經、傳、子、史、天星、地志、醫方、卜筮、百家之書,無所不涉而能謹守其宗者,學也。夫是之謂三德?!?br>(2).即三老?!洞蟠鞫Y記·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盧辯 注:“三德,三老也?!?br>(3).指狐的三種特性。 唐 白行簡 《狐死正丘首賦》:“寧九尾之足尚,實三德而可欽。”
成語(Idiom):三德(sān d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具備仁、義、禮三種德行,即仁德、義德、禮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仁、義、禮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道德準則。仁指仁愛之心,對他人關懷、尊重和幫助;義指正義之心,做事情講究公正、公平和道義;禮指禮儀之心,注重言行舉止的規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三德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修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德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具備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的??梢杂脕肀磉_對一個人的贊賞和稱頌。在教育、職場、社交等場合中,可以用來教育和激勵人們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德的概念源自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儒家思想強調個人修養和道德規范,認為人應該具備仁愛、正義和禮儀的品德,以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秉持著三德的原則,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2. 這位領導具備仁、義、禮三德,是我們的楷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仁愛、正義和禮儀相關的詞語聯想記憶。例如,仁愛可以聯想到“人人有愛”,正義可以聯想到“公正無私”,禮儀可以聯想到“遵守規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學習儒家思想,了解更多關于仁、義、禮的內容和相關的經典著作,如《大學》、《中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習三德,做一個有愛心、有正義感、懂禮儀的好孩子。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樹立仁、義、禮的觀念,努力做到對老師和同學關心、公正和尊重。
3. 高中生:三德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指導原則,我們要在學習和生活中注重培養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