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辭
基本解釋
猶三讓。《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三辭,從命,曰:‘ 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昔 晉文 受冊,三辭從命,是以 漢 末讓表,以三為斷。”
成語(Idiom):三辭(sān cí)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辭職、辭退、辭世三種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辭是由“三”和“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表示三種情況;“辭”表示離開、告別。三辭合在一起,表示離開的三種情況,即辭職、辭退和辭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辭一般用于形容某人離開的情況,特別是辭職、被辭退或去世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工作場景中的離職、公司解雇員工、以及人們去世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辭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已經形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辭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工作了十年后,最終決定三辭,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
2. 這位員工因為工作不力被公司三辭。
3. 他年紀已經很大了,三辭之后過上了安詳的退休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三”和“辭”兩個字的發音來記憶這個成語。同時,可以想象三個人同時辭職、被辭退或去世的情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離開、告別相關的成語,如“告辭”、“辭舊迎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辭職了,他要去創業。
2. 初中生:我被班主任三辭,因為我遲到太多次了。
3. 高中生:我的外公三辭了,他在世界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