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闉
成語(Idiom):曲闉
發音(Pronunciation):qū y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性彎曲,不正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曲闉是一個形容詞,指人的品性彎曲、不正直。這個成語源自《詩經·衛風·曲有誤》中的“曲有誤,翟以譽。”原意是指錯曲的翟(一種鳥)被人稱贊,后來引申為指人的品性有問題,不正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曲闉常用于貶義場合,用于形容那些不誠實、不正直的人。可以用來批評某些人在道義和行為上的不端正,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要保持誠實正直的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曲闉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詩經·衛風·曲有誤》。在古代,人們以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品性不正直的人被別人稱贊的情景,從而引申出了“曲闉”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曲闉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曲闉,不值得信任。
2. 這個人曾經被大家稱為正直之士,沒想到他卻變得曲闉起來。
3. 對于曲闉的人,我們應該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承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與曲闉相對的詞語來幫助記憶,如“正直”、“誠實”等。另外,可以將成語和故事情節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品性彎曲、不正直的人被人稱贊的場景,這樣可以更加深刻地記住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詩經》中的其他詩歌,了解古代人們通過詩歌表達情感和觀點的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曲闉,老師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這個人曲闉得連自己的親人都不相信他。
3. 高中生:在這個曲闉的社會,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正直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