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啕
基本解釋
[釋義]
(形)形容大聲哭。也作嚎啕。聯綿式。~大哭。(作狀語)
[同音]
嚎啕
英文翻譯
1.cry loudly ; wail
詳細解釋
◎ 號啕 háotáo
[cry loudly;wail] 放聲大哭
號啕大哭
(1).啼哭呼喊;放聲大哭。《易·同人》:“同人,先號咷而后笑。” 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誄》:“顧皇嗣之號咷兮,存臨者之悲聲。” 魯迅 《吶喊·明天》:“ 寶兒 的呼吸從平穩變到沒有, 單四嫂子 的聲音也就從嗚咽變成號咷。”
(2).指大哭聲。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
(3).喧囂;歡呼。《楚辭·劉向<九嘆·怨思>》:“孽臣之號咷兮,本朝蕪而不治。” 王逸 注:“號咷,讙呼。”
放聲大哭。《西游記》第十六回:“﹝那和尚﹞對袈裟號啕痛哭,慌得那本寺僧,不敢先睡。” 清 李漁 《奈何天·軟誆》:“今日對君開笑口,只愁樂盡變號啕。” 清 劉鶚 《<老殘游記>自敘》:“嬰兒墮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環繞,其哭也號啕。” 秦牧 《長街燈語·奇跡泉》:“遇難者的家人正跟隨在后號啕大哭。”
成語(Idiom):號啕
發音(Pronunciation):háo 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號哭、大聲哭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號啕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們大聲哭泣或哀號的場景。它的意思是情感激烈,聲音高亢,表示悲傷、痛苦或悔恨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號啕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群體在遭遇不幸、失去親人或遭受重大打擊時的悲痛哭泣。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因為自己的錯誤或過失而感到懊悔時的悲痛哭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號啕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故事中。故事講述了項羽在敗給劉邦之后,感到極度悔恨和自責,他大聲痛哭,號啕而去。這個故事成為了號啕一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號啕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父親的葬禮上,他號啕大哭,悲痛欲絕。
2. 當聽到自己被解雇的消息時,他情緒失控,號啕大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號啕與悲痛哭泣的場景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巨大的悲傷時,大聲哭泣,號啕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悲傷、哭泣相關的成語,如“淚如雨下”、“悲痛欲絕”等,以擴充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摔倒了,他號啕大哭。
2. 小學生:聽到媽媽生病的消息,小紅號啕大哭。
3. 初中生:考試不及格了,小玲號啕大哭,后悔沒有好好復習。
4. 高中生: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小剛號啕大哭,悲痛欲絕。
5. 大學生:被男朋友背叛了,小芳號啕大哭,心碎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