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章
成語(Idiom):弄章(nòng zhāng)
發音(Pronunciation):nòng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故意篡改、損毀文件或書籍的文字內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弄章一詞源于古代官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古代,官員的文書、奏章等文件都需要蓋章才能生效。而有些官員為了達到個人目的,會故意篡改、損毀文件中的文字內容,以達到自己的私利。因此,弄章就成為了指故意篡改、損毀文件或書籍的文字內容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故意篡改、損毀文件或書籍的文字內容,表示這種行為不僅違背法律規定,還損害了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弄章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祖逖傳》中,其中記載了祖逖在擔任豫州刺史期間,奉命前往洛陽上表,但他將表中的內容故意修改,以達到個人目的。后來,這個故事流傳開來,弄章就成為了指故意篡改文件內容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弄”和名詞“章”構成,表示故意篡改、損毀文件內容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掩蓋真相,故意弄章,損毀了重要證據。
2. 這份合同被人弄章了,里面的條款都被修改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弄章”與“篡改文件”聯系起來,通過想象一個人拿著章子在文件上亂涂亂改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弄巧成拙”、“弄虛作假”等,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故意弄章,把同學的作業涂得亂七八糟。
2. 初中生:他為了逃避責任,故意弄章,篡改了考試成績。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被揭發弄章,損害了公眾利益。
4. 大學生:他為了掩蓋真相,故意弄章,修改了調查報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