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胔
成語(Idiom):舉胔
發音(Pronunciation):jǔ 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權勢壓迫人民,欺凌百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舉胔是一個古代成語,由“舉”和“胔”兩個字組成。其中,“舉”意為舉起、抬起,引申為舉起權勢;“胔”意為壓迫、欺凌。因此,舉胔的基本含義是指以權勢壓迫人民,欺凌百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舉胔一詞常用于描述權勢者濫用權力,對人民進行壓迫和欺凌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用舉胔來形容政府官員腐敗、警察濫用職權等現象。此外,舉胔也可以用于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有一則故事,昭公的大臣鄭武子因為權勢而欺壓百姓,百姓們紛紛上書告狀,請求昭公制止。于是,昭公問鄭武子:“百姓上書告狀,你是否有所不知?”鄭武子回答:“臣有所知。”昭公接著問:“那你為何不改正?”鄭武子回答:“臣以為百姓不該舉胔。”這個故事成為了“舉胔”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舉胔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舉”為動詞,表示舉起、抬起;“胔”為賓語,表示權勢壓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官員舉胔百姓,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
2. 這個公司的老板經常舉胔員工,導致員工流失嚴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舉胔”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權勢者舉起手臂,準備壓迫和欺凌百姓,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權力、壓迫相關的成語,如“以權謀私”、“跋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捉弄同學的人老是舉胔我們,我們覺得很不公平。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團結起來,不讓任何人舉胔我們。
3. 高中生:政府官員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不是舉胔百姓。
4. 大學生:我們不能被權勢者舉胔,應該爭取我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