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
基本解釋
(1).指內心的激動或忿怒等情緒。 唐 白居易 《感春》詩:“憂喜皆心火,榮枯是眼塵。”《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長姐兒 ﹞登時心火上攻,急了個紅頭漲臉。” 葉紫 《豐收》八:“他舉著血紅的眼睛,望了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癥。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 南朝 齊 褚澄 《褚氏遺書·平脈》:“女子尺脈常強,心火盛也。” 宋 蘇轍 《龍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體中,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慾念不起,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骸;及其慾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府,輸寫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絶矣。”
(3).星名。即心宿。《晉書·孫惠傳》:“夫心火傾移,喪亂可必。”
英文翻譯
1.{中醫} internal heat, symptoms of which include mental uneasiness, thirst, rapid pulse, etc.; heart fire
成語(Idiom):心火
發音(Pronunciation):xīn h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心中的憤怒、怒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心火是由“心”和“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心火形容人內心的憤怒和怒火,通常用來形容人因為憤怒而心情煩躁、急躁不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心火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緒激動、憤怒不平的狀態。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團體或者社會的情緒失控、發怒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心火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文公十九年》。當時,魯國的文公因為鄭國侵犯魯國的領土,而怒火中燒,決定發動戰爭報復。故事中的“心火”形象地描繪了文公內心的憤怒和憤怒的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心火的結構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別是“心”和“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心火中燒,無法平靜下來。
2. 她的心火燃燒得如此之高,以至于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3. 這個團隊的成員因為意見不合,心火高漲,導致了內部的矛盾和分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心火”與憤怒和怒火的形象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心中燃燒著熊熊的火焰,表示他內心的憤怒和怒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情緒和心理狀態相關的成語,如“怒氣沖沖”、“火冒三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欺負弱小動物的人時,心火中燒,決定保護它們。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進行了不公正的評分,心火燃燒,我決定向校長投訴。
3. 高中生:面對不公平的社會現象,我心火高漲,決定為正義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