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箠
成語(Idiom):遺箠(yí jūn)
發音(Pronunciation):yí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留下的物品或信息,可以證明某個人的存在或某個事件的發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遺箠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遺”指留下,不再帶走;“箠”指古代的一種木牌,用于記載事情或傳遞信息。遺箠的意思是留下的物品或信息,可以作為證據,證明某個人的存在或某個事件的發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遺箠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較少,通常用于文學作品或古代故事中,用來形容留下的物品或信息的重要性和價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遺箠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大夫范蠡曾經在與吳國的交戰中被俘,并被關押在吳國的監獄中。范蠡利用監獄中的一塊木牌,寫下了自己的姓名和籍貫等信息,然后將木牌藏在了監獄的角落里。當范蠡被釋放后,他找到了這塊木牌,并將其帶回了楚國。這塊木牌成為了證明范蠡曾經被俘的遺箠,也成為了范蠡智慧和勇敢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遺箠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表示留下的物品或信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留下了一封遺箠,證明他曾經到過這里。
2. 這張畫是名畫家的遺箠,價值連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遺箠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被囚禁的地方,他用一塊木牌寫下了自己的信息,然后把木牌留下。這塊木牌成為了他的遺箠,證明了他曾經被囚禁過。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于古代的木牌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古代文字和紙牌的知識。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證據和證明相關的成語,如“憑據”、“確鑿無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沙灘上發現了一個遺箠,上面寫著一個人的名字。
2. 初中生(13-15歲):這本日記是我的遺箠,記錄了我去年的一些經歷。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古墓中的遺箠證明了這里曾經有一位重要的人物。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幅畫是著名畫家的遺箠,被譽為藝術史上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