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靡
成語(Idiom):鄙靡(bǐ mǐ)
發音(Pronunciation):bǐ m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品德低下,道德敗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鄙靡是由“鄙”和“靡”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鄙指輕視、看不起,靡指荒廢、敗壞。鄙靡一詞形容一個人的品德低下,道德敗壞,既表示對其行為的不滿和輕蔑,也暗示其道德敗壞的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鄙靡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德低下、言行不軌,以及對其行為的不滿和輕蔑。可以用來批評那些道德敗壞、不講道義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鄙靡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原文為:“不鄙靡慝。”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哀公在位時,有一位叫鄙靡慝的大臣,他貪污受賄,行為不法,品德敗壞。因此,人們用“鄙靡”來形容那些道德敗壞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鄙靡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鄙”和“靡”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鄙靡,受到了大家的唾棄。
2. 這個人道德敗壞,品德鄙靡。
3. 那個政府官員貪污受賄,品行鄙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鄙靡與“鄙視”和“毫無價值”聯想起來。鄙靡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他們的道德價值毫無價值。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道德、品德相關的成語,如“卑鄙”、“無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弊行為真是鄙靡,我們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這個班上有個同學偷別人的東西,太鄙靡了。
3. 高中生:他為了謀取私利,不擇手段,道德鄙靡。
4. 大學生:那個學生貪污公款,道德敗壞,真是鄙靡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