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濤
基本解釋
◎ 云濤 yúntāo
[clouds like waves] 滾滾如波濤的云彩
詳細解釋
(1).翻滾如波濤的云。 唐 孟浩然 《宿天臺桐柏觀》詩:“日夕望三山,云濤空浩浩。” 宋 蘇軾 《武昌西山》詩:“歸來解劍亭前路,蒼崖半入云濤堆。” 元 倪瓚 《為文舉畫泖山圖因題》詩:“興盡泠然去,云濤起壑松。”
(2).翻飛著白浪的波濤。《藝文類聚》卷九引 晉 曹毗 《觀濤賦》:“瞻滄津之騰起,觀云濤之來征。” 唐 韓愈 《貞女峽》詩:“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云濤。” 宋 柳永 《雙聲子》詞:“江山如畫,云濤煙浪,翻輸 范蠡 扁舟。” 清 鄭燮 《觀潮行》:“翠樓朱檻銜波翻,羽旗金甲云濤上。”
成語(Idiom):云濤
發音(Pronunciation):yún t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云彩和波濤,形容氣勢磅礴、浩大壯麗的景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云濤是由“云”和“濤”兩個詞組成的成語。云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濤是指海洋中的波濤。云濤的結合形成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用來形容氣勢磅礴、浩大壯麗的景象。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氣勢和風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云濤常用于描述大自然的景色,比如說山脈連綿、云霧繚繞、波濤洶涌等。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氣勢和風采,比如說某位領導的演講具有云濤之勢,某位運動員的表現如云濤般壯麗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云濤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一篇文章中。文章描寫了楚國的大夫子皮瑗在一次宴會上,用云濤比喻自己的才華和氣勢。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成為了形容壯麗景象和人的風采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云濤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形容詞“云”和名詞“濤”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山上的云濤如畫,美不勝收。
2. 這位演講者的口才真是云濤之勢,讓人佩服不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云濤”這個成語與大自然的景色聯系起來,想象山脈連綿、云霧繚繞、波濤洶涌的壯麗景象,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大自然景色相關的成語,比如“山高水長”、“云山霧罩”等,以豐富對于自然景色的形容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海邊看到了云濤翻滾的場景,非常壯觀。
2. 初中生:登上山頂,我看到了云濤般的山巒連綿,美不勝收。
3. 高中生:他的演講像云濤一樣氣勢磅礴,令人印象深刻。
4. 大學生:站在高樓上,我俯瞰著城市的云濤,感受到了生活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