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水
基本解釋
指凌空承取或取之于竹木上的雨露。后用以名佳水。《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長桑君 ﹞乃出其懷中藥予 扁鵲 :‘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 司馬貞 索隱:“案:舊説云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取之以和藥。” 宋 蘇轍 《食雞頭》詩:“細嚼兼收上池水,徐嚥還成滄海珠。”亦省作“ 上池 ”。 宋 蘇軾 《次韻錢舍人病起》:“何方一笑千痾散,絶勝 倉公 飲上池。” 元 袁桷 《桐柏觀賦》:“上池飲之以洞視,金膏服之而冥搜。” 明 徐獻忠 《品惠泉賦》:“品上池之獨重,追菊水於頽齡。”
成語(Idiom):上池水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chí sh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能力或才干超過了所處環境的限制,形容人具有超凡的才華或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上池水”來源于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柳宗元的文學家,他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有一次,他被父親帶到一片池塘邊,看到水中有魚兒游來游去,他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魚兒在水中游得很自由,但是如果把魚兒放到池塘外的地方,它們還能游得那么自由嗎?于是,柳宗元在父親不注意的時候,將魚兒放到了池塘外面的地方。令人驚訝的是,魚兒在池塘外面游得比在池塘里面還要自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具有超越常人的才華和能力,他們能夠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上池水”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的能力超過了所處環境的限制,表達對這個人才華出眾的贊賞和欽佩。例如,在討論某個人的才藝時,可以說他的能力已經超過了所在的環境,他已經能夠“上池水”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上池水”的故事起源于柳宗元的童年經歷,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著名傳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上池水”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上”表示超越,超出;“池水”表示水中的環境。整個成語的意思就是超越了水中的環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畫技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可以說是“上池水”了。
2. 這位年輕的作家的文筆出眾,已經能夠“上池水”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成語“上池水”。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池塘邊,他的能力超過了池塘里的水,他能夠站在水面上行走,象征著他的能力超越了環境的限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如“出類拔萃”、“超凡脫俗”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數學成績非常好,已經能夠“上池水”了。
2. 初中生:她的音樂才華很出眾,已經能夠“上池水”了。
3. 高中生:他的演講能力非常強,已經能夠“上池水”了。
4. 大學生:她的研究成果已經超過了同齡人,可以說是“上池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