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隸
成語(Idiom):愍隸
發音(Pronunciation):mǐn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憐憫奴隸的苦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愍隸是由“愍”和“隸”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愍”表示憐憫、同情,“隸”表示奴隸、奴役。這個成語形容憐憫奴隸的苦難,表達對被奴役、受苦的人們的同情和關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對被奴役、受苦的人們表示同情和關懷的情感。可以用在描述社會不公、壓迫等情境下,表達對受苦人們的同情和關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王莽傳》中有一段記載,說的是王莽篡位后,實行了一系列苛政,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王莽路過一家酒店,看到一個年輕的奴隸受到虐待,他感到非常心痛,立即下令釋放了這個奴隸。這個故事成為了“愍隸”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對奴隸的憐憫和同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見到那個被虐待的奴隸,真是愍隸之心油然而生。
2. 在這個殘酷的社會里,我們應該懷有愍隸之情,關心弱勢群體的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愍隸”聯想為“憐憫奴隸”,通過理解成語的基本含義,與實際情境相結合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奴隸制度,以及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社會不公和壓迫問題,加深對“愍隸”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那個被欺負的同學時,心里真的有愍隸之情。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學到了奴隸制度的殘酷,我對那些受苦的奴隸有著深深的愍隸之心。
3. 高中生:讀到了一本關于奴隸的小說,深深感受到了愍隸的情感。
4.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我看到了一些勞動者的艱辛,心中涌起了愍隸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