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杼
成語(Idiom):機杼(jī zhù)
發(fā)音(Pronunciation):jī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紡織的機器中的主要部件,比喻事物的核心或關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機杼是古代紡織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織布。成語中的“機杼”比喻事物的核心或關鍵部分,是一個比喻性的意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核心或關鍵部分,也可用于形容某個人在某個領域中的重要地位或作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位名叫子產的賢士,他在楚國的軍事和政治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一次,楚國的國君問子產:“你認為國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子產回答說:“國家最重要的是農業(yè)和紡織業(yè)。”他解釋說,農業(yè)是養(yǎng)活人民的基礎,而紡織業(yè)則是為人民提供衣物的重要產業(yè)。他用“機杼”來比喻紡織業(yè)的重要性,意味著紡織業(yè)是國家的核心和關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修飾詞或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公司的研發(fā)部門是整個公司的機杼,沒有他們的努力,公司就無法發(fā)展。
2. 在這個計劃中,市場調研是我們的機杼,只有對市場需求了解透徹,我們才能制定出合適的營銷策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機杼”與紡織機器的核心部件聯系起來,用來比喻事物的核心或關鍵部分。可以聯想到紡織機器的運作需要機杼的支持,同樣,事物的發(fā)展也需要核心和關鍵部分的支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和紡織行業(yè)的發(fā)展歷史,以及紡織業(yè)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是我們家的機杼,沒有她,我們家就亂成一團了。
2. 初中生:老師是班級的機杼,沒有老師的幫助和指導,我們無法學好知識。
3. 高中生:科學家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機杼,他們的研究成果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4. 大學生:網絡安全是信息時代的機杼,保護好網絡安全對于保障國家和個人利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