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巵
成語(Idiom):屈巵(qū zhī)
發(fā)音(Pronunciation):qū z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屈服或屈從而失去尊嚴和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屈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屈指的意思是彎曲、屈服,巵指的是指手指。屈巵的意思是因屈服或屈從而失去尊嚴和自由。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或困境時屈從于他人的意志,導致自己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屈巵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權勢或壓力時屈服于他人的意愿,失去了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梢杂脕砼u那些為了私利或權力而屈從于他人的人,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要堅守原則,不輕易屈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屈巵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事中,鄭國的昭公想要攻打齊國,但是他的心腹大臣告訴他,如果攻打齊國,齊國的君主會派遣大臣晏嬰前來勸降。昭公聽從了大臣的建議,于是派人去齊國傳達攻打的消息。果然,齊國的君主派遣了晏嬰前來勸降。晏嬰到了鄭國后,昭公想要借助晏嬰的力量消滅齊國,于是對他禮遇有加。晏嬰看出了昭公的企圖,拒絕了他的好意,堅守原則,不為所動。最后,昭公失望地說:“我以為你會屈巵于我,我看錯了你?!边@個故事成為了屈巵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屈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屈指的意思是彎曲、屈服,巵指的是指手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升職,屈巵于上司的壓力。
2. 她寧可辭職,也不愿意屈巵于不公平對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屈巵這個成語與“彎曲手指”聯(lián)系起來,形象地表示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屈服,失去了自由和尊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屈巵相近的成語,例如“屈膝”、“屈服”等,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愿意屈巵于欺負他的同學,勇敢地保護了自己。
2. 初中生:面對學業(yè)的困難,他選擇堅持努力,而不是屈巵于挫折。
3. 高中生:她拒絕了父母的安排,堅持自己的志愿,不愿意屈巵于壓力。
4.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他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愿意屈巵于不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