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年
基本解釋
(1).謂古禮對年老而賢者加以尊養。后用以稱年老辭官。《禮記·王制》:“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梁書·止足傳贊》:“ 顧憲之 、 陶季直 ,引年者也。” 宋 蘇轍 《代張公安道乞致仕表》:“臣聞引年去位,事君之舊章;懷祿忘歸,人臣之深戒。” 清 杭世駿 《<東城雜記>序》:“亦有國老引年,依風繩谷。”
(2).延長年壽。 唐 韓愈 《進學解》:“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明 方孝孺 《菊趣軒記》:“不為時俗所變,服之可以引年。”
成語(Idiom):引年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n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引年指通過引用歷史上的事例或人物來證明或說明現在的情況或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引年這個成語源于《左傳·昭公十九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晉國的國君昭公因為被叛臣所困,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輔佐他。于是,他找到了晉國的前任國君文公的大臣士鞅,引用了文公時代的事例,來說明自己需要士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這個故事中的“引年”即引用歷史上的事例來說明現在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引年這個成語常用于辯論、演講、文章等場合,用來引用歷史上的事例或人物,以證明或說明當前的情況或觀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引年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左傳》中,是一則描述晉國昭公找到士鞅輔佐自己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引年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引”是動詞,表示引用;“年”是賓語,表示歷史的事例或人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演講中,他引年了一些歷史事件,以證明自己的觀點。
2. 在辯論中,他巧妙地引年了一位歷史人物的言論,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引年這個成語:
- 將“引年”拆分為兩個部分,“引”和“年”,并記憶它們的含義。
- 想象一個人在引用歷史的事例或人物來說明現在的情況,這個人就是在“引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學習引年這個成語,可以閱讀相關的歷史文獻,了解更多關于引用歷史的技巧和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引年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來鼓勵我們要勇于探索。
2. 初中生:在寫作文時,我引年了一個歷史故事,來說明我的觀點。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巧妙地引年了一位歷史人物的言論,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4. 大學生:在研究報告中,我引年了一些歷史事件,以證明自己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