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鷴
基本解釋
亦作“ 白鷳 ”。鳥名。又稱銀雉。雄鳥的冠及下體純藍黑色,上體及兩翼白色,故名。《西京雜記》卷四:“ 閩 越王 獻 高帝 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雙。”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皓鶴奪鮮,白鷳失素。” 唐 李白 《和盧侍御通塘曲》:“青蘿嫋嫋掛煙樹,白鷴處處聚沙堤。” 明 無名氏 《霞箋記·得箋窺認》:“若得他放白鷴,開鸚鵡,劈雕籠,收絲網,再配鴛鴦。”
英文翻譯
1.【醫】silver pheasant meat
成語(Idiom):白鷴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x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容貌美麗、清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鷴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用的形容詞語,用來形容人的容貌美麗、清秀。鷴是一種美麗的野禽,白色的羽毛,身姿優雅,因此成為了美人的象征。使用這個成語,可以形容人的容貌非常美麗動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鷴常用于形容女性的容貌美麗,可以用在寫人物描寫、贊美女性的文章、詩詞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鷴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白鷴》一詩中。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美麗的女子,她的容貌如白鷴一般,美麗動人。后來,白鷴成為了形容美麗女性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其中形容詞是白鷴,名詞可以是人或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長得像個白鷴,美麗動人。
2. 這位女演員的容貌就像白鷴一樣,讓人難以忘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鷴的形象與美麗的鳥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聯想。可以通過想象一只白色的鷴飛翔在藍天白云之間,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美麗相關的成語,如“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長得像一只白鷴,非常漂亮。
2. 初中生:她的容貌就像白鷴一樣,美麗動人。
3. 高中生:她的美麗如白鷴般動人,令人難以忘懷。
4. 大學生:她的容貌宛如白鷴一般,充滿了詩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