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嗔
基本解釋
令人氣憤。《明詩紀事丁籤·孫一元》引 明 殷云霄 《石川集》:“ 太白山人 詩喜為盛 唐 人音節,凡感佚思作,可喜、可愕、可悲、可嗔,一以寓之,發之以豪縱恣肆時。”
成語(Idiom):可嗔
發音(Pronunciation):kě c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能夠生氣或發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可嗔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可”表示“可以”,“嗔”表示“生氣”或“發怒”。可嗔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具有發怒或生氣的能力。這個成語強調了人的情緒反應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嗔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有情緒上的反應能力,但并不一定代表這個人會經常生氣或發怒。它也可以形容一個人在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憤怒。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或行為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可嗔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書中。故事講述了莊子和他的學生齊物的對話。齊物問莊子:“夫子惡乎嗔乎?”莊子回答說:“吾有嗔色而無嗔心。”這個故事強調了莊子的寬容和冷靜的態度,他能夠保持冷靜的外表,而內心卻沒有真正的憤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可嗔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可”表示“可以”,“嗔”表示“生氣”或“發怒”。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可嗔,但是很少發火。
2. 她是個可嗔的人,但是她對我們很寬容。
3. 老師很可嗔,但是他從來沒有對學生大發雷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可嗔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可以將“可”聯想為“可以”,表示能夠,而“嗔”可以聯想為“生氣”或“發怒”。可以想象一個人可以生氣或發怒的樣子,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情緒和表達相關的成語,如“可笑”、“可憐”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很可嗔,但是我們都很喜歡她。
2. 初中生:他是個可嗔的人,但是他總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3. 高中生:雖然他可嗔,但是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人發過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