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下
成語(Idiom):若下
發音(Pronunciation):ruò xi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謙虛謹慎,態度低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若下是由“若”和“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若,表示像、仿佛的意思;下,表示低下、謙遜的意思。若下形容一個人非常謙虛謹慎,態度非常低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若下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謹慎,態度非常低下。它可以用于夸獎一個人的謙虛態度,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過于低下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若下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平津侯列傳》。據說,戰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平津侯的大臣,他非常謙虛謹慎,總是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有一次,他被齊國的君王派去拜訪楚國的君王,他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楚國的大臣。這位大臣看到平津侯的車馬很普通,就問他是誰。平津侯回答說:“我是齊國的一位小小的臣子。”這就是若下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若下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自己的成績非常若下,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2. 她雖然很有才華,但卻一直保持著若下的態度,不敢驕傲自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若下”聯想到一個人彎腰低頭的姿勢,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這個姿勢象征著謙虛、低下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謙虛、低下態度相關的成語,如“卑躬屈膝”、“謙遜有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成績很好,但他總是若下地說自己還有很多不足。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但他并沒有驕傲,而是保持著若下的態度。
3. 高中生:雖然她是班級里的學習委員,但她對待同學們總是很若下,從不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