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
基本解釋
佛教語。真實之義,最圓滿的義諦。對“不了義”而言。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金資寳相,永藉閑安;息心了義,終焉游集。” 唐 宗密 《圓覺經(jīng)略疏》卷七:“《大寳積經(jīng)》云……若諸經(jīng)中宣説世俗,名不了義;宣説勝義,名為了義;宣説煩惱業(yè)盡,名為了義。宣説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説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為了義。宣説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宣説甚深難見難覺,名為了義。” 唐 高適 《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jīng)》詩:“了義同建瓴,梵法若吹籟。”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華嚴》是了義的,一乘的,可謂最究竟了。”
成語(Idiom):了義
發(fā)音(Pronunciation):liǎo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贊揚和敬意,表示感激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了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用來表示對他人的感激和敬意。這個成語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了義的人,在戰(zhàn)爭中替國王殺死了一個敵人,并把敵人的首級獻給國王。國王非常感激了義的勇敢和忠誠,因此給了他很多獎勵。從此以后,人們用“了義”來表示對他人的感激和敬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了義常用于正式場合或者表達感激之情的場合,比如向長輩或者上級表達感謝之情,或者在公開場合表達對他人的贊揚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小明考試第一名,老師對他說:“你的成績太好了,真了義!”
2. 他為了幫助我完成這個項目,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對他感激不盡,真了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了義”拆分成兩個部分,“了”可以理解為完成了某件事情,“義”可以理解為表達敬意和感激之情。通過理解這個成語的起源和含義,可以更容易記憶和理解其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價值觀念,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重視感恩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學習了義這個成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您辛苦了,我們真了義!
2. 初中生: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我們真了義。
3. 高中生: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要對我的父母說一聲: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付出,真了義。
4.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我遇到了很多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我對他們真了義。
5. 成年人:感謝公司的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真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