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己
基本解釋
(1).猶切身。謂身受窘迫。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亦有飢寒切己,藜藿不給……釋耒則農(nóng)事廢,執(zhí)卷則供養(yǎng)虧者,雖闕學業(yè),可恕者也。”
(2).猶切身。密切聯(lián)系自身;和自己有密切關系。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文公 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明 李贄 《答周若莊書》:“今之談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常定乎?”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理》:“反觀內(nèi)照,近於切己體察。” 魯迅 《三閑集·怎么寫》:“也是凡事切己,則格外關心的一例罷。”
(3).猶切身。貼心。《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你千鄉(xiāng)萬里,出外為客,若沒有切己的親戚,那個知疼著熱?” 張?zhí)煲?《兒女們》二:“‘ 小銀兒 回來了沒有?’ 廉大爺 小聲兒問,很切己的樣子。”
成語(Idiom):切己
發(fā)音(Pronunciation):qiē j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自己的利益或幸福為出發(fā)點,從自身出發(fā)考慮問題,關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切己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切”意為切身,自己的;“己”意為自己。切己的含義是指以自己為出發(fā)點,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來考慮問題,關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切己一詞常用于勸誡他人要從自身出發(fā),關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它可以用于家庭教育、社會交往、商業(yè)談判等各種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切己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學而》一章中,其中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這句話體現(xiàn)了切己的思想。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切己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切”意為切身,自己的;“己”意為自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處理問題時,我們要切己為出發(fā)點,考慮他人的利益。
2. 作為領導者,要懂得切己,關心員工的需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切己”這個成語與“切身”這個詞相聯(lián)想,切身意味著自己的,因此切己的含義是指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切己相關的成語,例如“自私自利”、“為人著想”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于關心他人和從自身出發(fā)的思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做好事不要圖回報,要切己為出發(fā)點。
2. 初中生:在處理矛盾時,我們應該切己為出發(fā)點,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3. 高中生:作為學生干部,我們要切己為出發(fā)點,為同學們解決問題。
4. 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我們應該切己為出發(fā)點,關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