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頭
基本解釋
(1).尋究頭緒。《朱子語類》卷一○六:“一旬之內,有未了事,一齊都要了。大抵做官,須是令自家常閑,吏胥常忙,方得。若是自家被文字來叢了,討頭不見,吏胥便來作弊。”《朱子語類》卷七三:“﹝《易·小過》﹞‘九四……弗過遇之’一句曉不得,所以下兩句都沒討頭處。”
(2).指聚賭抽頭。《水滸傳》第三八回:“討頭的,拾錢的,和那把門的,都被他打倒在里面。”
成語(Idiom):討頭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討好、奉承他人來獲取好處或利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討頭”是由動詞“討”和名詞“頭”組成的。其中,“討”表示向別人請求、索取,而“頭”則指代好處、利益。因此,“討頭”意為通過討好、奉承他人來獲取好處或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貶義,形容某些人為了個人利益而對他人奉承討好,沒有真正的誠意和真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只狐貍住在一座山上,它經常到山下的村莊里偷雞摸狗。為了逃避村民的追捕,狐貍想出了一個計策,它開始對村民奉承討好,表現得非常謙虛恭順。村民被狐貍的表演所迷惑,開始對狐貍放松警惕。然而,狐貍最終還是被村民發現并捉住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討好他人只為了個人利益是不可取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討頭討臉地對老板奉承,希望能得到升職的機會。
2. 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地討頭討臉,沒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討頭”這個成語與狐貍的故事聯系起來,想象狐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村民奉承討好的場景,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討好、奉承相關的成語,如“巴結”、“拍馬屁”等,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小明總是討頭討臉地表現好。
2. 初中生:為了考試能夠得到好成績,小紅不停地向同學討頭,希望能夠得到答案。
3. 高中生:為了能夠被大學錄取,小李對校長討頭討臉,希望能夠得到推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