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甕圖
基本解釋
描繪 宋 司馬光 幼時打破水甕拯救兒童故事的圖畫。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活人手段》:“ 司馬溫公 童稚時與羣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墜甕水中,羣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至今 京 洛 間為《擊甕圖》?!?/p>
成語(Idiom):擊甕圖
發音(Pronunciation):jī wèng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圖畫或文字來記錄下某個事件或事物的全部細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甕圖源自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據說,古時候有個人被派去打水,但他卻借口找不到水甕,敷衍了事。后來,這個人被上級要求畫出打水的全過程,結果他卻畫了一個甕的圖案,以掩蓋自己的懶散。這個故事中的“擊甕圖”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敷衍塞責、敷衍了事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甕圖主要用于形容某人敷衍塞責、敷衍了事的行為。可以用來描述工作中的不負責任、敷衍了事的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學生在學習上的敷衍塞責、馬虎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擊甕圖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內容見詳細解釋部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甕圖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擊”表示打擊、敲打,“甕”表示水甕,“圖”表示圖畫、圖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懶散敷衍,簡直就是個擊甕圖的典型。
2. 這個學生對功課從來不認真,總是擊甕圖,成績自然不會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擊甕圖的形象與懶散敷衍的態度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畫一個甕的圖案,表示他只是在表面上敷衍了事,沒有真正完成任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懶散敷衍行為相關的成語,例如“敷衍了事”、“敷衍塞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做作業的時候總是懶散敷衍,簡直就是個擊甕圖。
2. 初中生:這個同學對課堂筆記從來不認真,總是擊甕圖,考試成績肯定不好。
3. 高中生:他雖然每天都去圖書館看書,但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沒有深入研究,真是個擊甕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