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
基本解釋
◎ 人言 rényán
[people's words] 人們的評論,別人的議論
詳細解釋
(1).別人的評議。《左傳·昭公四年》:“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 宋 蘇軾 《次韻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燼,未信人言弱勝強。”《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晦翁 認是大姓力量大,致得人言如此。”
(2).人的言語。 唐 儲光羲 《昭圣觀》詩:“石池辨春色,林獸知人言。”
(3).砒霜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 信州 ,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辟臭蟲方,用木瓜打碎,燒煙薰之,若加人言少許,其子粒粒皆爆碎。”
成語(Idiom):人言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別人的言論、議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言是指他人的言辭、評論。它強調了一種對他人言論的態度,即不以他人的言論為念,自己有自己的判斷和決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言常用于形容一個人不受他人言語的影響,堅持自己的信念或做出自己的決定。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過于在意別人的言論而迷失自己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相如,字長卿,是西漢時期的一位著名文學家,曾經任職于漢武帝的宮廷。相如在宮廷中受到了其他官員的許多非議和誹謗,但他并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信仰。因此,他被后人贊美為“不以人言為念”。這個故事表達了相如堅定的個性和對他人言論的不在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人”和“言”兩個字組成,其中“人”表示人類,而“言”則表示言辭、言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于別人的批評毫不在意,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真是不以人言為念。
2. 不要被他人的謠言所困擾,要學會不以人言為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站在一個人群中,周圍的人不斷發表各種言論,而你站在那里,不受他們的影響,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言論、評論相關的成語,如“輿論”,“言傳身教”,“言行一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我,我要做到不以人言為念。
2. 初中生:她對于同學的議論毫不在意,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真是不以人言為念。
3. 高中生:學生們不應該過于在意他人的言論,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不以人言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