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
基本解釋
[釋義]
(動)不守舊,不固執。
[構成]
動補式:開〈通
[例句]
老人家學習了文化;腦筋更開通了。(作謂語)
[反義]
守舊
詳細解釋
◎ 開通 kāitōng
(1) [open;remove obstacles from]∶開通;除去障礙物
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
(2) [dredge]∶疏通
開通河道
◎ 開通 kāitōng
[open-minded;enlightened] [思想] 不頑固的,不守舊的,不拘于成規的
他腦筋更開通了
(1).打通;疏通。《呂氏春秋·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漢書·循吏傳·召信臣》:“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巴豆》:“主治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
(2).指道路暢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此言之誠,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自道路開通,不忘脩意。” 卞之琳 《從鄉村出發》詩:“不等到山后出大煙囪,門前的馬路早開通。”
(3).猶引薦;使才路暢通。 漢 王充 《論衡·狀留》:“且賢儒之不進,將相長吏不開通也。”
(4).廣博通達。 漢 桓譚 《新論·閔友》:“ 王公子 問:‘ 揚子云 何人邪?’答曰:‘ 揚子云 才智開通,能入圣道。’”
(5).指心胸豁達。《魏書·張讜傳》:“ 讜 性開通,篤於撫恤, 青 齊 之士,雖疏族末姻,咸相敬視。”《東周列國志》第三七回:“夫導我以仁義,使我肺腑開通者,此受上賞。”
(6).開導;使不閉塞。《朱子語類》卷六七:“《大傳》所謂‘通天下之志’是也,通是開通之意。” 清 陳天華 《猛回頭》:“演説是開通風氣第一要著,外國有了三四個人,就要演説一番,要想救國,這是萬不可不立的。”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二一:“三、二年后我自己也許開個報館,我決不為賺錢,是為開通民智,這是地道的好事。”
(7).謂由落后的狀態進入較文明的狀態。 清 吳趼人 《<兩晉演義>序》:“蓋吾國文化,開通最早,開通早則事跡多。” 孫中山 《黨員不可存心做官發財》:“華僑的思想,開通較早。” 陳獨秀 《答適之書》:“要使教育極不普及的 俄羅斯 很快的變成一個人民極開通的國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8).不守舊;不拘謹固執。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跳舞在 中國 ,到底不很行,就是 上海 這種開通的地方,真正開通的人家也少。” 趙樹理 《李有才板話》三:“這人走過大地方,開通一點,不像 閻家山 人那么小心小膽。” 楊朔 《雪花飄飄》:“瞧你們這些同志,怎么像個大姑娘,一點不開通?”
(9).“開元通寶”的省稱。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乙:“ 陳先奇 于 李希烈 庭中得錢一文,大小如‘開通’之狀,文曰‘天下太平’。” 清 顧炎武 《錢法論》:“ 唐 鑄‘開通’已更鑄大錢,則有‘乾封’、‘乾元’、‘重稜’, 唐 錢凡四變。”
成語(Idiom):開通
發音(Pronunciation):kāi t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打通、連接、通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開通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打通道路、通行;也可以指打開某個通道或連接;還可以指信息的傳遞或交流暢通無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種交通工具、通信設備或網絡等暢通順利,也可以用來形容思路開闊、交流順暢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開通”最早出自《左傳·哀公十四年》:“開通其腠理”。這個故事是說齊國的哀公在位時,他非常關心百姓的生活,經常親自前往各地視察。有一次,哀公巡視到一個地方,看到那里的土地干燥,百姓生活困難。于是,哀公命令清理河道,開通水源,使土地恢復肥沃,百姓生活變得富裕。后來,“開通”就成了表示通暢、順利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努力工作,為了將來的發展開通了一條新的道路。
2. 請確保通信設備的暢通,以便我們能夠及時溝通。
3. 這個城市的交通網絡非常發達,各個地方都很容易開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開通”這個詞的發音,想象打開一扇門或者打通一條道路的場景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開通”相關的成語,如“暢通無阻”、“開闊眼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能開通一條通往世界各地的道路,去看看不同的風景。
初中生:網絡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開通,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世界的各種信息。
高中生:開通心靈的視野,擁抱更廣闊的世界,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